【明報專訊】顧名思義,區塊鏈技術是把所有交易寄存在獨立的區塊中,並把區塊按時序串連起來。比特幣背後沒有任何公司營運,那誰來負責把交易打包成區塊的工作?什麼驅使這些人願意做這工作?那得要研究一下挖礦經濟學。
比特幣每十分鐘便會出現一個新區塊,記錄這時段內的所有交易,每個新區塊都是由獨立第三方(俗稱礦工)打包而成,任何人只要有電腦(礦機)都可成為礦工。但要建立一個新區塊,礦工先要解決一個數學難題,運算力愈高的礦機當然愈有機會解決這問題,但只有第一個成功找到答案的礦工才可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,這機制為工作量證明(Proof of Work),坊間稱之為「挖礦」。
第一個比特幣於2009年1月誕生,當時的礦工獎勵是每個新區塊獲得50個比特幣,這個獎勵其後每4年減半,到現在雖然只有6.25個,但由於幣價不斷上升,這獎勵依然非常吸引。以現價約4萬美元計,每次獎勵也可獲得25萬美元的比特幣,所以世界各地愈來愈多人加入礦工行列。中國本來佔了全球超過一半的挖擴產能,但自從國家禁止後,現在全球大部分產能已被美國、哈薩克、俄羅斯及加拿大瓜分。.... 更多 [原文連結]
[區偉志 加密解碼]
香港數碼資產學會共同創辦人
石壁投資管理(香港)有限公司投資總監
Comments